工训中心
发展历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训中心 >> 发展历程

一、历史积淀——建校之初创建实习工厂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取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学校从创建之初,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山海关建校创业十分艰难,但学校还是购置了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 ,以及一些收发电报的设备等,搭建了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那时学堂里已经具备了实习工厂的雏形。

1910年,学校实习工厂落成,正式建立了实习工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被迫多次迁徙,万里流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期间学生的金工实习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步入建设新唐院时期。随着学校恢复和重建步伐的开始,实习工厂也进入恢复和重建期。

1954年至1958年期间,实习工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工实习已形成规模,实习科目有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实习师傅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38人,实习车间有机工、钳工、铸造、锻造、焊接5个。

1971年,实习工厂随学校惜别唐山,千里搬迁,来到峨眉,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

1975年至1994年期间,学校加大了实习设备的建设投入,购置了一大批实习设备(如SKJX-2-3箱式电阻炉、SKJX-2-3箱式电阻炉、C630普通车床、G72弓锯床、Y3180H滚齿机、T68镗床、Y54A插齿机、单臂刨床等)。期间,机械厂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多次开展技工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考核,制定技工技术考核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多篇论文在西南金工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机械厂在技工技术考核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工厂的前列。

二、改革发展——成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工程教育界掀起了“教育回归工程”的浪潮,发出了“关注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呼声,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在全球引起响应。我校抓住时机,以改革促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加快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步伐,1994年成立了筹建小组。以机械厂为基础,通过“211工程”专项经费建设,1995年成立了集教学、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工业中心),并明确了工业中心是教学实体,实行主任负责制。

1999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将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引入了高校的实践教学,在2000年本科教学优秀评估中,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赞扬。

2000年工业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双方每年互派学生参观学习,扩大视野,加强交流。

2001年,工业中心费从荣主任与机械学院老师的研究成果“依托国家工科基地,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基础教学新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工业中心与机械学院共同研制的开放式新型机械设计综合试验装置——ZJS50系列综合设计型机械设计试验台在全国多所高校使用,如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交大、江苏理工、中原大学、长春理工、深圳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武汉江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并受到教育部周济部长的肯定。

2003年,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工程实践”被评为学校本科一类课程。

三、开拓创新——建成综合工程训练中心

2004年,我校实施“323实验室工程”项目(即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多渠道筹集2亿左右的资金,重点建设20个左右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通过调整重组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具有特色的实验中心),它是我校一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旨在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使我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心作为学校公共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基地,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并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来,教育部起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心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联合,建成了理念先进,涵盖机械、电子、信息及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2015年4月,中心正式更名为工程训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的重要的校内基地、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秉承西南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以“大工程观”为引导,树立了以“学生为主、素质为先、实践为重、创新为魂”的实践教学观念,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为校内外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提供动手训练平台,并为校内各个院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服务。2022年12月,学校决定(西交校人【2022】30号)工程训练中心与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工程训练中心将在完成原有工训任务的同时,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